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在安徽省郎溪县水鸣村进行了调研。与当地基层干部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村干部普遍认为:就水鸣而言,向新农村的发展的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很多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17.4km2的土地上养育着4200多余人,xx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950元,其平均收入差不多是5000元左右,xx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655元,有了新突破,新的进展。这增加的分量不是由于直接的农业生产带来的,更多的是外出务工带来的。由此可以到看到,非农业的发展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另一种重要的来源。所以要开展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必要的。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原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调查地区:浙江金华永康地区
浙江省永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
一, 永康市新农村建设现状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以来,县级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桥头堡,如何破题,如何规划,如何解决困境,如何真正的把中央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群众对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过上宽裕生活的愿望相当迫切.在十一五规划中,永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农村新社区,农民素质,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配套的制度建设"为五个重点,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乡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的目标. 且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市农村推行"村级创业承诺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的"三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村级组织管人、管钱、管物、管地、管事的机制,以此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且前景看好。永康市新农村建设始于2014年,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
1,农业生产发展方面.
提出了"调明区域特色,调大种养殖规模,调高科技含量,调整投资方向"的战略方向.通过增加农业产业投入力度,根据各乡镇特点对永康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市政府每年拨出200万元作为农业发展基金,主要用来奖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村.
2,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从村容村貌,环境卫生,道路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造,以达到溪水净化,道路硬化,路灯量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的新农村形象.并制定相关的验收标准,目前永康市已有7个村庄被评为浙江省级小康示范村,11个金华市级小康示范村.在村庄整治投入方面,永康市2014年投入了4000万元,2014年预算为8000万元.
3,培养新型农民.
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主要是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从业技能,从而达到农村农动力转移的目的.目前,永康市农村劳动力人口为28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为13.8万,永康市可用耕地面积为24万亩,根据规划市政府希望到2014年能从农业从业人口中转移出1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市政府每年投入都在逐步增加,03年投入60万元,04年120万,05年投入500万,06年投入600万元.同时,成立了27个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校和专业进行学习.另外,投资10万元建立了永康市农村劳动力数据库,把握永康市农村劳动力的具体动态.每年举办一到两期农村劳动力交流大会,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劳动力,市政府还对招收本地劳动力的企业进行奖励。4,进行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村级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2014年在村级组织中实施"三项制度建设",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通过制度建设达到巩固村级政权,壮大集体经济.二, 永康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在永康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王上店村,高镇村等7个村以通过省里验收,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但在政策落实,
措施实施,村庄 ……此处隐藏9469个字……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实行由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四是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促进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国家在政策上,制度上各个方面都支持农村、农民、农业,均表现出发展农村的决心。但我认为,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农民自主努力是发展农业的根本”,生产过剩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鉴于这种情况,应当建立一种机制,让农民能够了解全国市场的信息,适时调整农业生产。还需培养农民自主努力、自我改革的精神,从侧面帮助农民。听取农民的意见,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忌盲目的做出决定。必须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让农民自己去收集市场信息,选择种植什么农作物,提高生产率。政府进行干预,有时结果是好的,但农民会产生依赖性。农民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农产产品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还可以自己选定销售渠道,定向为客户供应农产品,这样可以保证收入。换言之,政府过多地进行干预,无法调动农民的潜力,农民自主努力是发展农业的根本。政府应当给予更多支持,农民应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政府的支持不可少,同时又要让农民愿意自主做出努力,保持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简言之,既要在政策层面保护农业,又要让农民有竞争意识。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各项工作才刚刚开始,如何稳定的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如何科学界定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等问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4年2月5日
第五篇:关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遵照**指示,元月18日至21日,我们赴***市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研。除了听取市里及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外,我们实地考察了陈场、三伏潭、张沟、沙嘴等四个乡镇及所属的园艺场、栗林嘴村、青年村、先锋村、杜柳村,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市而言,2014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