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村委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25-04-02 07:26:51
村委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本文共12586字]

第一篇: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 “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治理发愣功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状况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一)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文化素质方面:目前,全村治理发愣功人中,文盲有64人,占总人数的10.62%,小学文化程度397人,占总人数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总人数的1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7人,占总人数的4.45%,大专文化程度仅有12人。由于知识匮乏,村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的村文化活动场所,主要还是观看电视为主,农闲后相互的串门聊天,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须加强。荞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辖村民小组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35人。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强,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多数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当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微薄,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村组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产业单一且培植新产业难度大。一是荞苴村的经济收入烤烟种植。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5%来源于烤烟,烤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它的经济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种植过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学的核桃嫁接技术掌握不够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约化经营刚起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壮大核桃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除核桃种植外,还可种植花椒、板粟、华山松等,但受地势和水资源的制约,想形成规模难度非常大;三是缺乏养殖技术。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均鼓励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荞苴村也有不少农户作过尝试,但由于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等问题,养殖大户少。四是剩余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一些人安于现状,外出务工怕吃亏,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近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就全乡的发展提出了“一园四区”的工作思路,荞苴村委会烤烟、畜牧业、优质粮食种植的实际,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荞苴村的实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夯实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让“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的思想扎根群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对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助学补助,真正让学生安心读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庄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显

3、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组文体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场所。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二)壮大林果产业,实现“三棵树”富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荞苴村地处山区,“三棵树”种植已初具规模,当前急 ……此处隐藏8269个字……”的队伍。

三、 培养后备保长效

我们知道,在我国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村委会”成员换届选举,伴随着时代的更新变化,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更好的吸收高素质、年轻化、有能力的村民进入“村委会”班子为百姓服务,不管从上级领导还是该村成员都是极为关心的。

四、 明确关系促和谐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两委”。在农村来说,村“两委”即村党的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委会),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一个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的关系是 “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力量,“村委会”在 “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的服务体系。作为农村基层服务的两大载体,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面对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等问题,需要两者共同思考,积极面对。

在新的五年计划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村委会”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压力是巨大的,只有继续加强“两委”的建设,才能把我县的“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为“十二五”建设的顺利实现,推波助澜。

第五篇:环州乡环州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环州乡环州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环州乡环州村委会指导员张义成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下年新农村建设摸好底,架好势。根据县、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的相关文件精神,环州村委会就目前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绩 环州村位于武定最西北,是乡政府所在地,面积20.88平方公里,距县城112公里。东邻东坡乡,南邻五谷箐村委会,西与大雪坡村委会接壤,北邻金沙江大峡谷及荞山村委会。在环州这块神密、古老的土地上,世代生息着彝、傈僳、汉等1785多各族人民,其中彝族1291人,主要分布在环州村。少数民族比例占全乡总人口的71.6%。该行政村隶属武定县环州乡,地处乡政府所在地,距县128公里。东邻滔谷村委会,南邻五谷箐村委会 ,西邻大雪坡村委会,北邻乔山村委会及东坡乡。辖 环州村、小荒田、二道河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549户,有乡村人口1785人,其中农业人口 1785人,劳动力13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860人。全村国土面积20.88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2.5℃,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014亩,人均耕地 1.1亩,林地 26306 亩。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431.29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9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养植业为主。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之各级政府 “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全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3、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4、农民对产业化农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6、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农业产业 ,现代化水平低下

目前,全村的农业仍主要表现为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生产模式刚刚被农民们认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计算成本,不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同时,对农副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趋近于零,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严重,生产、生活和思想、行为方式都与现代化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思想意识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对产业化经营理念缺乏认识,难于转变观念,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在产业化经营中常出现违约等不诚信行为;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普遍受

教育程度偏低,具有一技之长且能以此为生的技术能人很少,外出务工多以出卖劳力为主;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问题较多存在,留守儿童不断增加,集体观念有所淡化,赌博、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趋势。鉴于以上种种,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以各种形式开展科技进村,法制进村,文化进村等培训工作,但要根本上转变还需要很长一个过程。

3、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较差

免征农业税后,村委会无任何经济来源,加之历史上形成的债务,导致村委会财政缺口严重,上级下拔的转移支付难于维持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4个自然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2个自然村畜饮水未得到解决,全村农业用水全指望天降雨水;村庄内“脏、乱、差”现象严重,受经济制约,房前屋后水泥化,村庄道路硬化,改厕、建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工程难以全面启动,农民生活环境较差。

4、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据调查,全村委会的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公共事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水平低,全村委会仅有一处设施简陋的医疗室,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生一场大病就往往导致返贫;科技、教育、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小学甚至没有统一的课桌。

5、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停留于行政式命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动;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大多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意识传统,又疏于学习,对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不强;四是工作作风不踏实。体现为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式不人性化,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难于开展工作;五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绝大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只能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也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之间、村寨之间的统筹,实现共同发展。受交通、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存在很大的发展不平衡性,对此,应加大对落后村寨的扶持,实现共同发展。

2、应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方面。

3、继续加强对农民素质的培养,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实现农民知识化。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村委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本文共1258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