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核心素养应运而生,那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何找准切入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从而有效落实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政素养 理念衔接 生活化课堂 时政热点
一、明确中考要求,做好教学与考试的衔接
近年中考的试题,仍然坚持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注重挖掘时代主题,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优化问题设计,强化了学科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较好地实现了考查目标,积极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具有突出价值引领、结合时事政治、重视学科素养、坚持稳中求新的命题特点。命题的这些基本特征启示教学要坚持学科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在深入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加强基本知识的深入解读和适当拓展,强化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的联系,优化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梳理好“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同时以生活化与时政化的热点问题作为问题导向,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实践解决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创设热点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但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探索落实和改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点是结合教材,创设热点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敏锐捕捉到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时政热点,并将之引入课堂,继而师生共同开发、探究这些课程资源,则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时政综合素养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强化了政治认同感。如例如《我们的梦想》一课,除了正文新思想外,还有各种时政材料,包括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党的十九大等,同时还有课后知识链接等等,这些都使课堂内容富有弹性,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详解,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环境,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才能打造有魅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落实了教学目标,也推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升。
三、巧借时政热点,培养理性思维
众所周知,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始终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富有生命力的特征。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国际新闻和热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进行的改革和发展,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从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上关注和支持国家改革,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农业供给侧改革,雄安新区设立等。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课前3分钟时政新闻”以及每周一次“时政大探讨”等活动,筛选和教材内容相联系的又能结合学生现实部分引用到课堂,如在讲到《弘扬民族精神》时,我就结合“十四年抗战”新提法。设计四个问题,第一“八年抗战”的说法具体指哪个时间段?第二“十四年抗战”说法有何根据?第三,新提法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第四,为什么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如何弘扬?在小组互动过程中,“八年抗战及十四年抗战”说法引起学生的讨论,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如何界定,二者关系如何?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如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那为什么之前只提八年抗战,现在反而要更正呢?还原历史,正视历史,依托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引导,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以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科学分析态度和理性精神,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热点深度挖掘,提升思维张力
时政热点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它的共性,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原因、社会大背景与发生的小环境以及产生效应等彼此都相关联,所以深度挖掘热点,引导学生运用发散并列式和推理递进式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宽度与深度,主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和分析问题,也体现国考卷对微观和中观知识的考查要求。所以借助一周一次的时政大探讨,从不同角度去培养和锻炼学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大力倡导核心素养大背景下,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自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运用,理清核心素养与原来三维度目标的关系,找准切入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引导学生合作与参与,培养学生分析、加工、运用和综合归纳时政信息能力,有效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