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 优选20篇 由会员“醉饮百姓坊”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攀登者观后感篇2:攀登者观后感篇3:攀登者观后感篇4:攀登者观后感篇5:攀登者观后感篇6:攀登者观后感篇7:攀登者观后感篇8:攀登者观后感篇9:攀登者观后感篇10:攀登者观后感篇11:攀登者观后感篇12:攀登者观后感篇13:攀登者观后感篇14:攀登者观后感篇15:攀登者观后感篇16:攀登者观后感篇17:攀登者观后感篇18:攀登者观后感篇19:攀登者观后感篇20:攀登者观后感【正文】篇1:攀登者观后感《攀登者》惊险的场面让人难忘,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一辈登山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这种“登山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将“登山精神”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巅莫辞劳。”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此刻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愈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登山精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广大青年必须要坚定梦想信念,异常是青年扶贫干部,唯有坚定梦想信念,才能更好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梦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梦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学习“登山精神”,就是在给我辈青年强健肌体、强化意志。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青年一代应当牢固树立的远大梦想。青年一代能够用“登山精神”加油打气,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当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实现全面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则是所有战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的奋斗目标。
“登山精神”一向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铭刻在华夏儿女的骨骼上。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回首往昔,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一向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如今,脱贫攻坚的最终时刻,有机遇也有挑战,还要所有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一齐拼搏、一齐奋斗。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离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时间越来越近,任务越来越急迫。越到关键时刻,越不能懈怠。脱贫攻坚目前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攻克的小山头,但越应对困难越要敢于亮剑。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要用“登山精神”来激励自我,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职责,敢于坚决斗争,必须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篇2:攀登者观后感电影《攀登者》选择在国庆期间上映,它的最大主题必须与“爱国主义”相关。我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但这个电影我是真的喜欢,别人的批评就让他去吧。在讨论之前,首先,我必须大声喊出:我是中国人,我自然爱国,我在这个背景下长大,她支持我学习成长,不管在哪也得明白感恩与回报。
出国留学几年,恍惚于里外不是“家”。模糊的归属感让一个萝卜一向在找一个适宜的坑,这是一个此刻进行时。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存在于每件事的思想、行为背后。最无法控制的是,潜移默化中“我”的一些部分被改变了,比如:父母无法理解我早上吃碗热干面,还必须来杯咖啡。这还只是“形”上的。如果不是换国家,只是换个国内城市,人们是不会上升到展开一段耐人寻味地微妙对话时,夹杂不知是试探还是鄙夷还是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语气,谈论关于国内与国外的问题。
步履艰难,稍有言语不慎,稍有......不敢想,不愿想......
《攀登者》主要讲述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因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而不被世界承认。15年后,中国重组登山队再次挑战登顶成功,并测量公布了珠峰的最新准确高度。
导演是出生于60年代的香港人李仁港,我喜欢他的展现手法。千篇一律的爱国主义题材,对当代主流年龄段的人们,已经有些麻木。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从小被要求学习的资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复习,概念套概念,故事套故事,你说上句,我接下句。有时我会困惑,具有爱国主义意味的影视泪点,以及观看时脖子下方带有的阻碍酸涩感,还有最终释放压抑时的畅快,靠的是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学习资料,从而引起的某种意义上的幻想共鸣。问题在,我们没有真实感受过国家艰难,经历和历史故事还是有距离的。
父母对国家的感情,父母的父母对国家的感情,与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显然不一样。亲眼见到国家渐渐走向强大,他们切身作为一员感动,心中经历与如今交织,内部情感复杂,牛奶兑咖啡,丝丝缕缕渐进构成纠缠。这样所产生的情绪,我们无法体会。在课堂上讲着课的方五洲,应对学生略带冒犯的提问,他会怎样想?看到自我与队友用生命攀登,千辛万苦站到高峰带回的化石,被学生随意碰掉摔坏,手捧两半时,他又会怎样做?导演没有让他去辩解、指责,时间不断向后走,所有人经历过的光阴不可被复制,彼此不理解也是常态。
与内敛保守的方五洲不一样,曲松林具有冒险精神,他恨被方所救,已经付出如此代价,却让中国和队员一齐承担了15年的“不被承认”。起初,他不理解在以秒计算的生命里,作这种选择的意义。他最切实的经历是十几年来的一切,回顾过去,他更期望那一刻队长的选择是一台机器,而不是队友生命。他严格教导李国梁,灌输了多年懊悔下总结出的宗旨——保护摄影机。李确实完成了前辈交给他的任务,曲松林却后悔了。拖着尸体一瘸一拐回来的他谈及职责,不再贸然让突击队队员前进,优先研究生命安全。在经历了相似于方五洲的时间,他也懂得了方五洲当年的选择。
那里是我记忆深刻的一点,身边热乎乎的人的联系被加深,不再仅限于将所有感情归于一个大主题。比起听训大道理,人情味更令人动容。再比起这个,更想假设的是如果这是一个循环,曲松林会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后悔。毕竟,这是一个无法两全的选择。
人的矛盾感,是我热爱的部分,纠结的过程是在研究哪个更值得,值不值得衡量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及预测它们对自我利益的未来影响。在不得已做选择的情景下,摇摆停留地一点点时间,很动人。
电影时长有限,导演想表达的资料却很丰富,加上出场演员也很多,导致有些主角行为过渡没有很自然,虽然有一点点尴尬,也是能够理解的。可是,影片中有一点很奇妙——情节推动靠的是感情线,感情能够有其他研究,只可是导演恰好选择了感情。选择讲述感情线是一个较为妥当的商业选择,容易引起更多人共鸣、平衡了女演员和男演员、女性观众和男性观众、代表自然的磅礴大气音乐下穿插着代表感情细腻忧郁的旋律 ……此处隐藏11128个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勇敢追梦的新时代,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执着的追梦人。我们,为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而自豪。我们仅有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梦想才会照进现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会为我所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首改革开放,异常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如此的铿锵;放眼未来,以十九大为新的起点,新时代的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望魏巍泰山,听松涛澎湃。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都是扛着重担的“登山者”。此刻,怎不心潮起伏应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期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虚度韶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像泰山挑夫那样去奋斗呢“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要立即“干”,脚踏实地地“干”,持之以恒地“干”!新时代东风劲吹,登山者岂敢懈怠让我们饱蘸追梦的活力,做一名新时代的“挑山工”,实实在在地“走”,走出人民幸福的大道;勤勤恳恳地“挑”,挑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篇18:攀登者观后感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提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最终登顶了,最终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最终”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之后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期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篇19:攀登者观后感国庆假期前的最终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之后才明白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仅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
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
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可是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
李国梁死了。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终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我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我的决定而死的。可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供给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
新中国成立今已70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最终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祖国70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篇20:攀登者观后感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完整的珠峰北坡登顶,从冰塔林、北坳到大风口…以及传说中的第二台阶和“中国梯”,身为登山片爱好者,心境久久难以平静。《攀登者》是国产电影在此类题材上的突破,论特效水平和专业程度,不输给《垂直极限》和《绝命海拔》。并且影片还让观众看到了两次登顶,从1960年的3人到1975年的9人,那种伟大的使命感和坚忍不拔精神的传承,意义超越登山运动本身。
真实的历史仅有比电影更艰苦,更加悲壮,当年克服万难的攀登珠峰,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荣誉感,“唯有牺牲多壮志”,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令人泪目。影片为了戏剧性做了改编,但还是基本忠实呈现了两次登顶中的真实状况,如屈银华搭人梯冻坏脚趾,营地帐篷被风吹走,二登搭建“中国梯”,以及夏伯渝为保暖他人双腿截肢等,遗憾的是刘连满没在片中登场。李仁港把擅长的动作戏集中在了吴京身上,危险处命悬一线,紧迫感扑面而来。虚构的两段情感戏见仁见智,与其说是想让人物更丰满,不如说是补充了气象、医疗和后勤等支援团队的形象,历史上他们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这最能体现出的“团体主义精神”,在雪山大全景的“航拍”中荡气回肠。
剧本结构上,“保护摄影机”才是整部影片自始至终的核心境感,60年的遗憾到75年来弥补,由此关联起张译与吴京、井柏然之间的对手戏,也构建起了主角的性格和命运,所有的拼搏,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看到队友们登上珠穆朗玛峰,把五星红旗插在我们自我的珠峰顶上。
【小编简评】攀登者观后感 优选2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攀登者观后感范文。
【网友评价】模板相当好,简单修改一下就是自己的了,很方便!
文档为doc格式